长华集团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2年,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芯片结构性短缺和原材料价格高企等诸多不利因素给汽车产业链带来了较大冲击,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了一定的阶段性影响。面对复杂严峻形势,公司董事会及管理层围绕公司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目标,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聚焦主业发展,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产能布局,着力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质量,全力以赴保障生产交付,整体经营实现稳步发展。报告期内,公司荣获浙江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AAA级、2022年度宁波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2年度浙江省管理对标提升标杆企业、2022年度宁波市级绿色工厂和2022年浙江省级绿色低碳工厂等荣誉称号。2022年度,在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3,534.3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66%;受不利因素、直接材料及人工成本上升的影响,2022年度,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951.19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9.75%。
公司作为通过汽车全供应体系认证的汽车金属零部件供应商,产业布局已覆盖国内核心产业集群。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化与现有客户的合作粘性和业务广度,积极拓展和开发新客户,致力于向客户提供卓越的产品、稳定的质量和优质的服务。同时,公司紧抓新能源汽车及轻量化发展重大市场机遇,持续加大对新能源业务的拓展力度,深化重点客户合作、稳步提升主流车系渗透率,实现新能源相关业务较快增长。“传统主机厂+新能源+核心二配”的客户拓展新布局,使公司未来业务的增量更加稳健。
1、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客户74家,其中主机厂8家,二级配套客户66家,市场拓展成效显著。
2、报告期内,在传统车业务方面,公司继续巩固客户合作并稳步扩大项目使用范围,主机厂方面,延伸覆盖更多工厂,如吉利、长城、奇瑞等诸多其他重要生产基地。另外,二配方面,拓展了诸如浙江三花、安波福、华域麦格纳、佛吉亚、奥托立夫、东洋机电等汽车关键零部件厂商。
3、报告期内,在新能源业务方面,公司不断加大新能源业务拓展力度,并取得多项突破。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与20余家汽车新势力及传统车企新能源客户建立了稳定的业务关系,公司新能源客户中有4家位居2022年造车新势力企业销量前十,6家位居2022年传统车企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公司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销售收入约为1.58亿元,约占营业收入的8.61%,燃油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共用产品的销售收入约为4.11亿元,约占营业收入的22.39%。预计2023年新定点的新能源相关零部件业务将持续放量,收入占比将快速提升。
2022年度,公司在保持上汽大众A级供应商的基础上,新荣获了东风本田优秀供应商、一汽大众产品安全优秀供应商、本田汽车零部件品质优秀供应商和长安福特Q1供应商等奖项。
报告期内,公司顺利完成了非公开发行股票项目,募集资金总额为人民币7.6亿元,扣除各项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为人民币7.53亿元。
截至报告期末,非公开三个募投项目“年产20亿件汽车高强度紧固件生产线建设项目(一期)”、“汽车冲焊件(广清产业园)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一期)”和“轻量化汽车铝部件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进展顺利,主体厂房均已建设完成,相关生产项目正有序推进。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募投项目的实施与建设,为公司未来承接更多高强度、高精度、轻量化、模块化、集成件、总成件产品奠定了良好基础,有利于公司完善产能规划布局,提高对客户的配套服务能力,扩大公司轻量化大型铝铸件、冲焊件和高强度紧固件生产能力,形成“紧固件+冲焊件+大型铝铸件”为一体的汽车零部件行业特有产品结构优势。募投项目达产后,公司整体营收将实现翻翻,为公司规模化发展注入新动能,进一步增强公司竞争能力。
多年来,依托战略部署,公司持续推进在轻量化相关业务的布局和技术储备。在冲焊件领域,在钢制冲压基础上,积极拓展铝板冲压成型,已成功定点多个冲铝件项目。在一体化铝压铸方面,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一期导入的4000T全自动压铸生产线及相关配套设施设备已安装完毕,设备整体全自动化在调试中,已成功生产多套大型铝压铸件样品。
在日益严苛的节能减排压力和新能源汽车性能提升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汽车轻量化已成当前汽车制造的主流趋势,冲铝及铝压铸产品市场需求将快速提升。公司持续推进轻量化业务布局,顺应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有利于提高公司综合竞争实力,为整体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报告期内,公司高度重视研发创新,以研发中心为平台,持续增加研发投入,一方面构筑自主研发技术支撑体系,另一方面持续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序推进项目整体研发进程,加速成果转化落地,实现研发和生产的有效衔接。公司持续优化产品结构,聚焦产品技术升级,形成了“紧固件+冲焊件+大型铝铸件”为一体的汽车零部件行业特有产品结构优势。报告期内,公司项目转产超570种产品,其中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转产超310种,同比增长约120%,主要产品包括:前副车架总成、后围挡板总成、电机支架,充电口支架、电池包上盖组装异型螺母、车轮螺栓、车轮螺母、电堆防撞杆、电极盖螺栓等。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共计9,033.05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4.92%。截至2022年底,公司共拥有194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0项。继公司及武汉长源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2022年度全资子公司宁波长盛首次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并取得证书。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是对公司在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成长性指标和人才结构的综合评估和认定。公司及子公司被评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对公司研发及创新等方面工作的认可与肯定,也是公司不断奋发创新向前的动力。
为有效防范各类经营管理风险,确保公司健康稳定发展,公司不断完善和强化现有内控体系建设,持续优化修订内部规章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使内控体系更加合理完善,保障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有序开展,促使公司治理水平不断进阶。
报告期内,公司重点推行精益化管理,深入精细化管控,挖掘管理效益,强化预算及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压实主体责任,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管理。提高工艺管理水平,合理安排生产计划,促进节能降耗,提升产品品质。关注原材料行情走势,做好采购管理计划,在及时供货的基础上进一步节约采购成本,减缓原材料成本压力。
作为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宁波市优秀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公司持续推进智能制造进程,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加快制造转型升级。公司通过SAP、PLM、MES、SRM、OA、LIMS、WMS、调度中心和条码系统等系统集成、数据互通、人机交互、柔性制造以及信息分析优化等手段,将生产数据有效作用于公司生产管理,使决策更加科学化,精准化,实现对多个数字化车间的统一管理与协调生产,使公司资源在购、存、产、销、人、财、物等各个方面得到合理地配置与利用。报告期内,公司实施了ATS银企直连系统,建立资金风险管控平台和资金智能分析平台,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依据,有利于公司财务监控和决策,夯实资金管理基础,提升资金管理效率,实时掌控集团全局资金情况,以便合理规划,统筹安排。
公司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设备、参与设计符合公司需求的全自动化生产线、现有产线自动化改造、工艺改善优化、产品资源整合等方式,有效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率。报告期内,公司武汉工厂成功实现智能化升级,广州工厂顺利实现了自动化改造,成功导入自动数据采集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的功能;导入2500T/1600T自动冲压生产线条,全自动级进冲压生产线条,全自动焊接生产线条,大幅度实现自动化代替人工作业、将生产基地打造成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智能工厂”。
为了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长效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充分调动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核心人员的积极性,有效地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核心团队利益结合在一起,使各方共同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确保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公司启动了上市以来首个股权激励计划,向88名管理及核心人员授予301.9万股限制性股票。本次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员工归属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
公司致力于维护广大投资者利益,推进公司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报告期内,为积极回报投资者,更好的让全体股东分享公司发展的经营成果,公司董事会在充分考虑公司盈利状况、债务和现金流水平以及未来发展的资金需求等因素后开展了2次现金分红工作,分别为2022年6月8日派发的2021年度利润分配共计135,861,042.37元和2022年12月22日派发的2022年前三季度利润分配共计65,015,631.07元。报告期内,公司启动了股份回购相关工作。公司采用集中竞价方式实施股份回购金额共计6,199.28万元(不含交易费用),回购公司股份538.06万股,本次回购已于2023年1月26日届满完成。股份回购的实施体现了公司对未来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及价值的认可,切实保护全体股东权益。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投资者关系管理与工作,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的做好信息披露相关工作。公司通过投资者现场调研、投资者热线、上证E互动、投资者邮件、股东大会及业绩说明会等渠道,多角度、全方面的与投资者进行充分的交流与互动,将公司战略规划和发展理念传递给投资者,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认同度,推动公司在资本市场上长期健康地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年修订),公司所属行业为“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分类代码为:C门类“制造业”之36大类“汽车制造业”之3670小类“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属行业为“汽车制造业”(分类代码:C门类之36大类)。
2022年,适逢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汽车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指导下,在全体汽车产业链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诸多不利因素冲击,持续保持了恢复增长态势,全年汽车产销稳中有增,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向好,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为稳定工业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从全年发展来看,2022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延续了去年的增长态势,产销总量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一。其中乘用车在稳增长、促消费等政策拉动下,实现较快增长,产销分别完成2383.6万辆和2356.3万辆,同比增长11.2%和9.5%,增速高于行业总体,为全年增长贡献重要力量。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达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6%,逐步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迎来新的发展和增长阶段。汽车出口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全年出口突破300万辆,有效拉动行业整体增长。自主品牌表现亮眼,紧抓新能源、智能网联转型机遇全面向上,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其中乘用车市场份额接近50%,为近年新高。
制造业是经济增长的主体和引擎,汽车制造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是稳增长、促消费的重要领域。因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推动消费持续恢复中提出要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2022年5月2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国家有关部委跟进落实国务院部署,在相继出台的有关国家宏观政策中,进一步提出了涉及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保障了汽车消费市场稳定增长。在多项利好政策的加持下,中国汽车产业的潜力、活力与韧性将会得到持续释放。
汽车零部件行业作为汽车整车行业的上游,是汽车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汽车行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汽车工业发展初期,汽车零部件生产主要作为汽车整车制造的附属产业,由汽车整车厂的下属部门或分公司完成。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全球汽车零部件工业独立化生产趋势越来越明显。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根据专业分工的需要,国际大型汽车整车制造商逐渐由传统的纵向经营、追求大而全的生产模式转向精简机构、以开发整车项目为主的专业化生产模式。在大型汽车集团的推动下,汽车零部件行业的诸多企业逐步从汽车整车制造商分离出来,汽车零部件工业逐渐脱离整车厂商,迈向独立化、专业化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分工专业化,汽车零部件行业在汽车工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整车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的介入程度亦越来越深。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汽车市场规模扩大和全球化采购迅速增长,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供应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品类齐全、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我国已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成为重要的生产和供应基地。汽车行业广阔的市场空间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国家重大工程和技术专项的支持下,通过企业自主研发、合资合作及技术人才引进,持续加强技术攻关和创新体系建设,在部分领域核心技术逐步实现突破。自主品牌汽车零部件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形成,部分零部件企业通过多年发展,已具备较强的生产制造能力和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系统管理和模块化供货能力提升,通过差异化的多层次发展,以及同心多元化推动,实现了规模迅速扩张,在各个细分行业之间形成了协同效应。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同样为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带来了增长机会。一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发展迅速,部分核心技术已经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推动国内零部件厂商市场份额上升。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行业涌现出的国产造车新势力更偏好具备成本优势的国内零部件厂商,能够带动本土供应链发展,提供国产替代的机会。因此随着未来国内汽车零部件技术的逐步成熟和新能源汽车行业进一步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厂商有望突破外资背景厂商的技术垄断,汽车零部件行业增长潜力巨大。
公司主要从事汽车金属零部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拥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国家认可试验室,具备原材料改制、模具设计制造、产品制造、产品试验性能评价等全工艺链内制化能力,专注于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解决方案。历经30余年发展,公司产品形成了以“紧固件+冲焊件+大型铝铸件”为一体的汽车零部件特有的产品结构优势。
主要客户包含全球知名整车及重要零部件供应商,与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长安福特、东风本田、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一汽丰田、东风日产、广汽三菱、长安马自达、东风神龙、吉利汽车、长城汽车(601633)、上汽集团(600104)、奇瑞汽车、江铃汽车(000550)及汽车新势力车企等(排名不分先后,部分厂家由于保密关系无法公布)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了业务的稳步发展。
汽车专用高强度紧固件领域主要包括螺栓、螺母、异形件三大类,使用位置涵盖三电系统、发动机系统、悬挂系统、转向系统、变速箱系统、驱动系统、制动系统、燃油系统、安全系统等。报告期内,产品结构不断调整与优化,在细分领域,8.8级以上高强度紧固件系列产品占比首次超过40%;车轮螺母、车轮螺栓、轮毂螺栓系列产品的销售量占中国乘用车市场份额30%水平,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在电池包壳体、电机壳体、电控壳体、差速器壳体等新能源核心领域,也有多个紧固件新项目定点突破。
汽车冲焊集成件领域主要包括车身领域天窗加强版总成、仪表总成、行李箱隔板总成、后副车架加强件、车轮罩、地板中横梁、前副车架等。新能源车领域主要包括IPU固定支架、电动马达支架、VCU支架、电池快慢充插口支架、ECU支架、后副车架支撑件、电池防护支架等。报告期内,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在原有中大型冲焊件基础上,积极拓展螺母板、冲铝件等新领域。
在汽车轻量化产品领域,公司紧跟市场发展趋势,早在2019年就开展了铝压铸行业和相关产品的技术研究。报告期内,公司非公开发行募投项目轻量化铝部件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一期导入的4000T全自动压铸生产线及相关配套设备已安装完毕,并已成功生产多套大型铝压铸件样件,该基地主要产品为一体化铝压铸车身件及底盘件,项目建成后,可年产60万件汽车铝压铸件,满足客户对于轻量化零部件的需求。同时,公司深入了解客户需求,研发中心自主设计、布局了铸铝件与冲焊件内制化柔性装配生产线,多款铸铝冲焊集成副车架已陆续为其新车型批量供货,该产品既满足了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的要求,同时缩减了客户端装配工位,实现了模块化产品供应的新模式,进一步凸显了公司差异化产品的竞争优势。
公司集团化产业链布局是国内少有的,含高强度紧固件、折弯件、螺母板、冲焊件、冲铝件、铸铝件等相关多元化产品,并具备原材料改制、热处理、表面处理、试验性能验证等全工序内制化能力、具备柔性模块化装配的设计与制造能力,在设计开发、供应链风险管控、成本控制、模块化装配供应等领域具备独特差异化优势。
公司主要采购钢材(包含板材、线材和其他钢材)等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公司根据客户订单及整车厂装车计划制定生产计划,再根据生产计划和库存量制定采购计划,并结合原材料价格变动趋势进行采购调整。目前,钢铁生产企业销售多采取经销模式,公司主要向钢材生产企业控制的钢贸平台企业或者第三方钢贸平台企业购买,公司已与主要原材料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公司采用以销定产和安全库存结合的生产模式,根据客户下达的采购订单和自身销售预测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之上,提高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公司销售流程包括客户开发阶段、新产品获取阶段、试制阶段、批量生产阶段等四个阶段。公司销售客户包括整车厂和零部件配套供应商,在以整车厂业务为主基础上,拓展核心二配客户。公司与主要整车厂客户的产品为定制产品,产品供应通常采用“一品一点”的配套模式,产品一般直接销售给整车厂,有时需要按照整车厂要求或市场需求向配套供应商供货,配套供应商采购公司产品后通过加工形成组合件再交付给整车厂。
在客户开发阶段,整车厂会对供应商生产条件、质量控制、企业管理等方面进行认证考核,公司考核通过后才能成为整车厂的预选供应商,并与整车厂保持较为稳固的长期合作关系。
新产品获取阶段,公司获取新产品订单主要包括整车厂新产品询价、公司投标报价、报价跟踪、中标获得新产品定点资格等四步。公司中标获得订单之后,与整车厂签订产品开发和供货协议,确定产品的具体技术参数和工艺、产品价格等。
试制阶段,公司根据获取的客户产品具体技术参数和工艺要求试制,主要包括模具设计开发、样件生产并通过整车厂审核、预批量生产并通过客户审核、批量生产等步骤。
公司达到批量生产条件后组织生产、实现销售,并落实相关售后服务。在批量生产过程中,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将根据整车厂的生产和销售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公司深耕汽车金属零部件领域三十余载,凭借特有的产品结构优势、过硬的研发能力、可靠的产品质量、快速的响应能力以及满足客户多层次需求的能力,公司产品及服务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公司合作客户包含欧系、美系、日系、法系、自主品牌、新势力等,多年来,公司在汽车高强度紧固件、冲焊集成件领域沉淀了丰富的技术,同时,依托前瞻性战略部署,公司持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拓展与合作,积极加速轻量化、一体化铝铸件产品生产进程,进一步加强了整体竞争优势,在汽车行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为了凸显差异化优势,公司始终坚持全工艺链自制的方针,在产品相关多元化方面也拥有独特的产业链优势。公司研发中心通过宁波市企业研究院、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曾主导起草国家汽车专用高强度紧固件生产标准《小螺纹第2部分:公差和极限尺寸》、参与起草国家汽车专用高强度紧固件生产标准《普通螺纹公差》、参与起草中国金属学会团体标准《冷镦和冷挤压用钢》。公司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及专利,能够实现与整车厂早期的同步开发,是整厂车一级供应商。
报告期内,在购置税减半等一系列稳增长、促消费政策的有效拉动下,在全行业企业共同努力下,中国汽车市场在逆境下整体复苏向好,实现正增长,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2.1%,延续了去年的增长态势。乘用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383.6万辆和235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2%和9.5%。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全年销量688.7万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6%,逐步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迎来新的发展和增长阶段。
展望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加快新能源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新能源汽车等方面消费。随着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实施,将会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和消费活力,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3年汽车市场将持续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呈现3%左右增长。汽车行业的发展将带动汽车产业链的进一步增长,为公司的稳步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报告期内,公司非公开发行的三个募投项目“年产20亿件汽车高强度紧固件生产线建设项目(一期)”、“汽车冲焊件(广清产业园)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一期)”和“轻量化汽车铝部件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进展顺利,主体厂房均已建设完毕,相关生产进程正在有序推进。非公开发行股票募投项目的实施与建设,为公司未来承接更多高强度、高精度、轻量化、模块化、集成件、总成件产品奠定了良好基础,有利于公司完善产能规划布局,提高对客户的配套服务能力,扩大公司轻量化大型铝铸件、冲焊件和高强度紧固件生产能力。募投项目建设投产后,将为公司规模化发展注入新动能,进一步增强公司竞争能力。
公司高度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部署产业布局,已围绕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中部汽车产业集群、珠三角产业集群及东北汽车产业集群陆续建立制造基地,为客户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服务,提高近地化配套能力。同时,公司实行精益化管理,持续推进智能制造进程,加强技术研发能力,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为公司持续稳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公司在汽车金属零部件领域已深耕30余载,始终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技术、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依托多年来积累的优质客户群体和长期以来为整车厂配套生产的丰富经验,公司与客户深度合作的粘度持续提升,形成的战略合作关系也相对稳定,为公司的业绩保障和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公司合作客户包含欧系、美系、日系、法系、自主品牌、新势力等,在业务稳定性、各系别供应平衡风险管控、行业地位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主要客户包括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长安福特、东风本田、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一汽丰田、东风日产、广汽三菱、长安马自达、东风神龙、吉利汽车、长城汽车、上汽集团、奇瑞汽车、江铃汽车和新势力整车主机厂(以上排名不分先后,部分厂家由于保密关系无法公布)。广泛的客户资源、良好的企业口碑,始终是企业长远发展强有力的保障。
近两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22年度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市场占有率达到25.6%。公司凭借敏锐的行业洞察力和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在巩固与挖掘现有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持续加强与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新能源品牌的深入合作,并取得较大突破,业务量快速提升。
在体系管理方面,公司建立了IATF16949:2016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及GB/T23001-2017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等,满足了不同客户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公司已建立了包括SAP、PLM、MES、SRM、OA、LIMS、WMS、调度中心和条码系统在内的专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多维度、全方位的使企业资源在购、存、产、销、人、财、物等方面得到合理地配置与利用。经过多年的运行与优化,公司各项系统已日益完善,通过系统集成、数据互通、人机交互、柔性制造以及信息分析优化等方式,实现对多个数字化工厂的统一管理与协调生产。报告期内,公司引进了ATS银企直连系统,便于企业财务监控和决策,夯实资金管理基础,提升资金管理效率。
在精益生产方面,公司通过完善技术工艺、提升产品设计精度、加强产线自动化改造、利用平台化生产与柔性制造相结合等方式,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公司借助合资方布施螺子的日企工厂管理优势,通过不断管理交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长华管理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稳定保持为上汽大众A级供应商,新获得了东风本田优秀供应商、一汽大众产品安全优秀供应商、本田汽车零部件品质优秀供应商和长安福特Q1供应商等奖项等荣誉,这是对公司产品质量、交期、成本管控、服务的肯定,也是未来共融共进业务拓展强有力的保障。
公司始终坚持全工艺链自制的方针,在应对复杂不可控的供应风险及成本控制方面凸显优势。在紧固件领域,公司具有模具研发加工中心,占地超6000平方米,模具可自主设计与加工,已实现主模80%以上自制。工艺链方面,具备含原材料改制、成型、搓丝、机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影像分选等全工序内制化能力。
在冲焊件领域,具备800/500T自动卷材落料线,满足大部分板材剪切加工需求;3000/2500/1600T多工位冲压机群、500-800T级进模冲压集群,满足大部分车身件需求;已导入5条国际领先的新型焊接装配全自动线,已实现自动搬运、焊接、在线测量检测、装配及自动堆垛;3条大型全自动电泳表面处理线,能满足大部分车身件涂装需求。冲焊件设备领域国内领先。
在轻量化领域,公司积极拓展铝板冲压成型,已成功定点多个冲铝件项目。同时,公司非公开发行的“轻量化汽车铝部件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一期导入的4000T全自动压铸生产线及相关配套设施设备已安装完毕,设备整体自动化在调试中,已成功生产多套大型铝压铸件样品。
公司产业线覆盖面广,已经逐渐形成了高强度紧固件、折弯件、螺母板、冲焊件、冲铝件、铸铝件等多元化产品的产业布局,具有独特的产业链优势。
公司始终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工作,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共计9,033.05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4.92%。依托研发中心平台和长期的实践积累,公司培育出了多支稳定专业、高效务实且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更好的满足了客户对产品设计和性能的各类需求。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研发技术人员339人。
为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快速响应客户对技术和产品的需求,公司已建立了一套能及时满足整车厂定制化需求的产品配套开发管理体系,能够实现与整车厂早期的同步开发。与客户同步开发数据系统交换与互通,大大提高了公司技术壁垒,增强了公司的议价能力。
报告期内,宁波长盛首次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目前公司共有长华集团、武汉长源和宁波长盛三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研发中心通过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和宁波市企业研究院认定。公司曾主导起草国家汽车专用高强度紧固件生产标准《小螺纹第2部分:公差和极限尺寸》、参与起草国家汽车专用高强度紧固件生产标准《普通螺纹公差》、参与起草中国金属学会团体标准《冷镦和冷挤压用钢》。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有194项专利权,其中发明专利20项。
报告期内,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公司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和汽车行业趋势,持续优化产品结构,聚焦产品技术升级,形成了“紧固件+冲焊件+大型铝铸件”为一体的汽车零部件行业特有产品结构优势。
在高强度紧固件领域,除发动机、变速箱、排气管等传统燃油车专属领域外,其他大部分专用高强度紧固件同时也适用于新能源汽车,但针对全新的市场,公司在电机、电控、电池等领域新产品定点加速,包括电池包壳体螺栓/超长螺栓、电机及差速器壳体螺栓等。
在冲焊集成件领域,除传统车身领域天窗加强版总成、仪表总成、行李箱隔板总成、后副车架加强件、车轮罩、地板中横梁、前副车架等产品外,在纯电新能源车领域包括IPU固定支架、电动马达支架、VCU支架、电池快慢充插口支架、ECU支架、后副车架支撑件、电池防护支架、铸铝冲焊集成副车架、冲铝件等产品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在轻量化领域,公司IPO募投项目“汽车冲焊件(武汉)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已于2021年年底顺利投产,并取得客户的资质认可,进入量产阶段。该项目具备冲焊集成件自动化制造能力和冲焊集成件与铝铸结构件柔性装配能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非公开发行“轻量化汽车铝部件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一期导入的4000T全自动压铸生产线及相关配套设备已安装完毕,并已成功生产多套大型铝压铸件样件。
为提高对客户服务能力,及时跟进生产需求并有效降低运输半径,公司围绕国内主要汽车产业链集群,在宁波、广州、武汉、吉林建立制造基地。其中长华集团、宁波长盛和布施螺子地处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武汉长源位于中部汽车产业集群;吉林长庆位于东北汽车产业集群;广州长华位于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同时公司在浙江慈溪、广东清远、湖北武汉的生产制造基地项目整体进度正有序推进中。
通过上述工厂布局,可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大幅提高了产品供应效率,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在近地化配套方面彰显优势。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为340,677.18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0.9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为262,866.51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0.25%。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3,534.36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2.66%;营业利润为10,871.21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36.70%;利润总额为10,885.20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35.9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0,951.19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9.75%;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0,319.48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9.99%。净利润下降主要系原材料钢材价格处于高位及人工成本增长所致。
2022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克服了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冲击,实现全年GDP增长3%,快于全球多数主要经济体,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
2022年,整体上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延续了2021年的增长态势。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383.6万辆和235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2%和9.5%,增幅均高于行业7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表现亮眼,乘用车市场份额接近50%,实现“里程碑”式的突破。虽然受到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但在购置税减半等促消费政策出台、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以及汽车出口势头良好的综合拉动下,国内乘用车市场得以快速发展,全年销量呈现出“U形反转,涨幅明显”的特征。
新能源汽车方面,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市场占有率达到25.6%,产销量连创历史新高。2022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延续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2022年9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延续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的公告》,第三次将这项政策延续,明确将2022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延续实施至2023年底。除了购置补贴外,国家还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完善配套设施、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等方面不断推出相关措施,进一步释放了市场潜力。
在汽车保有量方面,据公安部统计,2022年我国机动车驾驶人达5.02亿人,全国汽车保有量达3.19亿辆,每千人汽车保有量约226辆左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相较于美国、欧洲、日本等超过500辆/千人的国家而言我国汽车保有量规模仍然偏低,我国汽车市场容量尚未饱和,长期看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2023年,我国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随着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实施,市场主体和消费活力将会被进一步激发,汽车市场将继续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汽车零部件作为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是国家长期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我国政府已出台一系列鼓励汽车零部件发展的政策措施。《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突破车用传感器、车载芯片等先进汽车电子以及轻量化新材料、高端制造装备等产业链短板,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供应商,形成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产业体系。
但随着国内汽车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消费者对汽车的价格敏感性变得更为强烈,从而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汽车零部件产品生产具有较强的规模和品牌经济效应,通过大规模地组织生产、运输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并提升产品供货能力及品牌知名度。因此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提升整体规模并降低生产成本将是汽车零部件企业未来着力提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汽车电动化带来的延长续航里程需求的推动下,汽车轻量化逐渐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研究表明,传统汽车整车重量每降低10%,油耗将降低6%-8%,各车企为满足日趋严格的排放标准,除采取成本更高的尾气净化技术外,也在大力推动汽车轻量化。以铝合金为代表的轻量化零部件是汽车轻量化重要内容,铝合金的密度小,仅为钢的三分之一,具有良好的工艺性、防腐性、减振性、可焊性以及易回收等特点,是一种优良的轻量化材料。传统结构件铝替钢后减重效果可以达到30%-40%,车身重量减轻后,由于负载降低,制动系统与悬架等零部件可以设计得更轻从而带来二次减重,减重效果可以达到50%。因此,将铝合金作为结构材料替换钢铁能够带来显著的减重效果。我国汽车产量已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一,但在汽车铝化率方面,国内单车用铝量相比欧美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轻量化零部件的应用趋势明显,铝制汽车零部件等轻量化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且市场发展态势良好,相关的行业将在汽车轻量化趋势中显著收益。
为了提高整车安装流程的自动化水平和精确度,提升生产效率,优化整车空间结构,改善整车性能,汽车零部件逐渐由单一部件向集成化、模块化方向发展。模块化供货是指零部件供应商不以单一的零件,而是以整个系统模块的方式向主机厂供货。在模块化供货模式下,主机厂可以充分利用零部件企业创新、开发和试验优势,把大部分设计任务向零部件企业转移,从而优化整车生产过程,降低整车制造成本,并通过缩短整车的设计和开发过程,加速新车型的迭代。汽车零部件企业则在模块化供货模式下承担起更多的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工作,更早、更深入地介入到整车的设计、研发、生产过程中,在设计初期就对新车型的开发提供专业化建议,积极配合主机厂进行配套开发。在这个过程中,主机厂在产品、技术上越来越依赖于零部件企业,零部件企业则在开发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掌握产品设计、生产的核心技术,并在汽车产业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我国汽车零部件竞争格局中,汽车零部件企业主要围绕在汽车行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主机厂开展业务,只有通过主机厂严格的认证过程,零部件企业才有资格成为主机厂的合格供应商。目前,部分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并在部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核心零部件领域实现了国产替代进口。同时,为降低采购成本,主机厂更多地选择研发能力、工艺水平正在不断提高的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从而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带来了替代原有高成本的外资零部件企业的机会。未来,随着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行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主机厂将对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能力、生产工艺、产品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具备核心技术且拥有较好资源整合能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将更具竞争力。
公司将持续专注于汽车金属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外拓市场、内抓管理、夯实基础、做强做大”的管理方针的引领下,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以自主创新为基础,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技术领先为驱动,以产品质量为保障,不断优化管理水平,为员工提供发展平台,为社会和股东创造核心价值,把公司建设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内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公司未来几年经营战略主要聚焦在以下方面: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已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东北、环渤海、华中和西南为代表的六大汽车产业群。目前公司已在宁波、广州、武汉、吉林建立多个生产制造基地,产业布局覆盖国内汽车核心群。公司在浙江慈溪、广东清远、湖北武汉的新建生产基地也正有序推进中。作为整车厂的一级供应商,多年来公司持续完善产能规划布局,具备较好的快速响应能力和准时交付能力。公司将紧跟汽车行业发展步伐,深耕乘用车市场领域,在充分发挥各生产基地协同联动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谋篇布局,以更好的达到同步开发、供货及时、节约成本、提升质量、配套服务等目的。
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未来成长空间大,是汽车零部件制造厂商未来竞争的主要领域。不少大型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已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以抢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市场。公司通过布局“轻量化汽车铝部件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快速切入轻量化铝压铸领域,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市场的影响力,进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公司将根据客户需求和行业发展持续推进轻量化零部件研发及生产进程,为公司拓展新能源领域市场助力赋能。
公司现已形成“紧固件+冲焊件+大型铝铸件”为一体的汽车零部件特有的产品结构优势。未来,公司要在主营业务的基础上,结合国家产业政策、顺应行业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持续提高开发设计能力,促进产品结构升级,围绕新能源汽车领域、国产化替代方向,持续在高强度、高精度、轻量化、模块化、集成件、总成件等核心技术方面攻坚克难。同时,公司要加大市场拓展力度,持续挖掘市场潜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持续加强与新能源车企的深度合作,也要提升对传统车企的沟通与服务,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切实增强公司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抵抗市场变化风险的能力。
2023年,公司将持续立足主业,紧绕公司发展战略、管理方针和经营目标,凝心聚力,锐意进取,稳步经营,把握行业机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产品结构转型升级,着力加强客户开拓力度,扩大整体业务规模,实现公司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此2023年公司将围绕以下重点开展工作:
公司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汽车行业发展趋势,紧抓市场机遇,不断完善和优化自身产品结构,将主业做强做大。要在巩固现有客户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新能源业务的开拓力度和对传统车企业务的挖掘力度,稳定存量,开拓增量。同时,要全面提升公司产品在主要客户配套中的渗透率与装配率,提升对客户的配套服务能力和产品附加值。
公司将顺应客户需求变化,把握新行业技术趋势,不断推动产品技术创新,持续在新能源赛道上深耕细作,同时要充分发挥公司产品结构优势和各基地协同联动优势,凭借公司多年积累的技术储备和行业经验,在轻量化及一体化压铸零部件方面全面发力,持续打造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加速项目获取与落地,持续扩大产品范围,为公司长远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2023年,公司将严格按照实施计划全力推进非公开发行募投项目进程,非公开三个项目投产后将进一步完善整体产能规划布局,提高对客户的配套服务能力,有效扩大公司轻量化大型铝铸件、冲焊集成件和高强度紧固件生产能力,促进公司经营业绩的不断提升。同时将不断强化公司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丰富公司产品矩阵,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公司将始终坚持“诚信、感恩、创新、卓越”的精神,利用丰富的技术积累,充分发挥研发中心的引领作用,加大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技术交流合作,持续深度参与主机厂新车型同步研发,掌握核心技术专利,持续加大高强度紧固件、大型冲焊集成件、轻量化铝部件及一体化铝压铸产品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不断攻坚克难,推动研发应用及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提升产品覆盖率,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全力打造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新业务增长平台。
2023年,公司将以战略目标为方向,以年度经营计划为目标,以规章制度为准绳,按照年初设立的管理目标及重点施策计划逐步推进,利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做好各项改进工作,巩固标准化作业流程并持续迭代优化。进一步推动公司内部成本管控,坚持开源与节流两手抓,通过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工艺流程优化,推进设备自动化改善等措施,围绕质量管控、技术提升、成本低减、准时交付等方面,将各方面工作横向展开、纵向深入,最大限度实现提质降本增效的目的。持续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及信息化改造进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夯实企业管理基础。
2022年度,公司整合各方资源,积极寻求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增量市场及现有产业链的投资并购机会,重点研究了空气悬挂、毫米波雷达、铝合金压铸等领域,并对部分标的进行了现场考察。2023年度,公司将继续围绕汽车轻量化、智能化、电动化等未来发展领域积极布局,寻求投资及并购机会,通过“实业+投资”促进企业更好发展。
公司将进一步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通过股东大会、上证E互动、投资者热线、业绩说明会等互动交流平台,积极主动营建良好的沟通环境,让广大投资者及时了解公司发展动态。通过邀请投资者、研究员、新闻媒体到公司座谈、调研和现场参观的方式,向广大投资者准确传递公司价值。在公司信息披露管理方面,公司将严格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切实做到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地披露信息,不断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质量,依法依规增强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扎实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和内控体系优化,不断提升合规管理水平和科学治理能力。
严守安全环保防线,紧绷风险意识之弦,公司将加强风险预防和过程管控,保证风险管控体系有效运行,从严从紧从实从细做好安全环保教育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全面落实各部门主体责任。同时要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号召,有序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为公司可持续发展不断努力。
公司业务的发展与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状况紧密相关。汽车行业与宏观经济关联度较高,国际及国内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都将对我国汽车生产和消费带来影响。当宏观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时,汽车行业发展迅速,汽车消费活跃;反之当宏观经济处于下降阶段时,汽车行业发展放缓,汽车消费萎缩,将对公司生产经营和盈利能力造成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密切关注国家行业政策以及行业发展动态,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强化风险管控,努力实现生产经营平稳有序。同时,公司将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主业,坚持研发与创新,加强开拓力度,优化客户资源,深挖客户需求,统筹协调,稳健经营,提高综合竞争实力,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汽车市场已经由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这也拉开了我国汽车消费升级的序幕。随着国内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必将吸引更多企业进入汽车零部件行业或促使现有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扩大产能,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愈加激烈。作为已进入整车供应体系的汽车零部企业,公司虽然存在先发优势,但如果未来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及时提高产品竞争力、紧跟整车厂新车型开发速度,则将面临产品市场份额下降的风险,进而影响公司未来发展。
应对措施:公司将以研发中心为支撑点,持续完善对客户同步开发的技术体制,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大研发项目投入,加速研发成果转化,提高整体核心技术实力。同时,要巩固与深化现有客户合作关系以扩大订单份额,要加大开发新客户力度以开拓增量市场,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行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报告期内,前五名客户销售额占年度销售总额60.77%,客户集中度相对较高。若公司主要客户的经营情况出现重大不利变化或公司出现客户流失的情形,则公司将面临一定的因客户集中度较高而导致的经营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在巩固和维护好现有客户的基础上,加大对新客户的开发拓展力度,不断提高产销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公司主要原材料为钢材(包括线材、板材等)。钢材作为大宗基础工业产品,具有价格波动相对较大的特点。如果未来钢材价格大幅上涨,公司未能有效地将原材料价格波动传导至销售给客户的产品价格中,未能有效抵消产品生产成本的上升的影响,将对公司的毛利率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密切关注原材料价格波动情况及趋势,与供应商签订长期供货合同,通过在低价时点灵活采购和集中采购的方式合理安排库存,降低原材料波动对公司的不利影响。
公司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后,公司将大幅度增加汽车零部件生产能力,有利于公司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公司品牌。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建成投产后,公司每年将增加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如果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不能如期顺利达产,达产后相关产品市场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未来下游汽车行业出现重大不利变化从而出现面临市场开拓的风险,公司将面临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已对募投项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判,正严格按照相关进度积极审慎的推进各项工作。公司将持续加强客户拓展能力,加大产品开发力度,通过技术赋能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产品结构及工艺流程,节能降耗,增加收益,提高综合竞争实力。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江铃汽车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上汽集团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国新能源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长城汽车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长华集团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