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7日,“源源得力四十载”得力集团40周年新使命发布会于上海半岛酒店举行,在集团副总裁陈雪强、集团副总裁栾春、品牌总监博通以及得力品牌代言人王源的共同见证下,得力集团圆满发布了“创造美好产品,服务全球用户”的新使命。
成立于1981年的得力集团,历经四十年的持续不断的发展,成为多工作场景整体方案的倡导者和领导者,相继成为G20杭州峰会、厦门“金砖五国”、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一带一路”北京高峰论坛等重大国际会议的合作伙伴及联合国机构的长期供应商,并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国文教用品行业十强第一名”、“中国非公有制企业500强”等荣誉称号。
通过持续不断的产品和管理创新,得力集团实现了销售规模十年十倍、三年翻番的成绩。2020年集团营收达380亿,已成为全世界文具行业销售规模第一的企业,现有8个全球研发创新中心、5个全球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与物流基地,还拥有业内唯一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得力集团副总裁陈雪强提到,过去得力秉持“致力于为全球消费的人提供性价比最优的产品,让工作学习更得力”的使命,而今天,作为多工作学习场景整体解决方案的领导者,全体得力人将以“创造美好产品,服务全球用户”为新使命。如今的得力不再只是“文具”的代名词,一路走来,在多个产业上实现了国内领先的市场地位,如在B2B电商集什商城上,成为头部电子商务平台;在五金工具领域中市场占有率在国内遥遥领先;得力的数字打印是中国唯一一家同时掌握激光、喷墨两大打印核心技术企业,并成为享誉全球的综合性品牌。基于工作和学习场景的产业延展,得力集团也做出了四大战略部署:品牌化、国际化、智能化、B2B。强化B2B战略,从产品到服务,当下得力集团正在实现从传统产业向文创科技产业转型,从多品类领先战略到多品牌领先战略转型,聚焦目标市场,基于场景思维的再次定位。
多年来,得力集团在不断地拓宽产业领域。而每一次的拓展,得力都会在新品类、新品牌上投入大量资源,组建专业团队,理解每个品牌的花钱的那群人和他们的需求,满足他们的期待。
随着年轻人涌入消费者市场,国潮热温度不减,作为一家走过40年发展历史的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得力始终焕发着持续创新的激情和活力,面向当下不断更迭的年轻花钱的那群人,得力也早就吹响了品牌焕新的号角。
得力品牌的塑造采用双代言人模式。从杨澜代言期间进行近10年的大众媒体传播,得力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全方位的品牌市场推广工作,不断拓展B2B市场占有率。而此次与优质青年偶像王源的强强联合,将潮流、时尚、新奇、设计感带入品牌,深化B2C模式,一系列的举措旨在强化品牌的代言人体验以及受众情感体验,同时也希望在顺应年轻人的文化过程中,给Z世代的工作、学习、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并借此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我们不能选择时代,我们汇成时代 ,屏蔽喧嚣,遵从内心,每一页,被源源不断的能量填满,从学习到工作,选择你的坚持,更要坚定你的选择,你我一起 源源得力”,在品牌新发布的TVC中,王源用着独特的方式向年轻一代用户讲述着得力的品牌故事,也将自己和品牌合作的初心展露无遗。在采访中,他说道:“我觉得得力是一个很务实同时又很有创造力的品牌,我觉得它除了给人很稳健很可靠的印象之外,也慢慢变得有青春力量,这也是最吸引我的一个特点。”不断精进追求,从不设限,敢于破圈,永远保持热爱,就如得力的宣传标语一样:“他的每一笔成长皆是坚持,他的每一笔突破皆是无限可能。”
多元渠道的全球化布局,品牌产品覆盖全球130多个国家,为得力实现可持续增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刚刚结束的“2021中国非公有制企业500强峰会”上,得力集团位居“2021中国非公有制企业500强榜单”中第273位,排名较去年上升15位;在“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制造业500强榜单”中,得力集团则位列第154位,较去年上升7位。
得力集团近些年进一步加大了创新领域的投入,在杭州、上海、武汉、深圳等城市分别成立了研发中心,并在日本、德国、韩国等地也成立了海外的研发中心。除了高端人才引进之外,集团成立了创新研究院,与产品公司的研发组织打造了两级的研发组织,逐步强化了得力的创新基因,增强了得力的创新原动力。
在发布会中,得力集团表示将基于工作、学习两大场景展开相关产业构建,成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科技与创新驱动的产业集团。加速全球化经营国际化转型,通过设立8大区域营销总部,超130个国家建立了营销网络,得力正在创建一个世界级的品牌。未来得力也将一直秉承以用户为中心做好产品思路,深挖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坚持“创造美好产品,服务全球用户”的核心价值观,不忘初心,做好产品,成为“新国货”的标杆。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己检查相关内容。)
“帮忙经济”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催生的新业态,有助于充分的利用劳动者的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但需要予以合理引导和监管,确保其健康、理性发展。